揭秘:艾灸能治疗耳鸣耳聋吗?「艾灸什么穴位」

2017-07-02 07:52:56 山人

艾灸治疗耳鸣耳聋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,因为艾灸主要是通过控制穴位去治疗耳鸣耳聋的,这种方法简单而且实用,所以对于老年人治疗耳鸣耳聋是最适合的。

 

艾灸治疗耳鸣的时间比我们采用药物或者手术治疗要慢的多,但是它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,不会给身体造成多大的副作用。

艾灸能治耳鸣耳聋,可以艾灸耳门、听宫、听会等穴位,

耳门听宫听会翳风.jpg

耳鸣是在其他疾病并发的情况下产生的,因此对症下药,及时治疗并发疾病,对于功能性耳鸣,需要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,不要过于劳累,注意劳逸结合,戒烟禁酒,可以逐步缓解耳鸣耳聋。

 

1、       用双用手掌堵住双耳之后在立即的离开,这样可以反复的做几次,多做数次后你会发现耳鸣减轻了许多,这样的做法是通过“按摩鼓膜”来达到缓解耳鸣耳聋的作用,是个有简单又方便的方法。

 

2、       还有一些别的方法可以缓解耳鸣耳聋,像是艾灸合谷穴,做法是伸臂、俯掌、大拇指、食指二指并拢肌肉最高处取穴位,一直到有了发热的感觉,可以起到不错的缓解效果。

 

 

3、还有每隔一段时间点艾灸翳风穴一次,位置位于耳垂后方的凹陷处。


现在大家应该学会了怎么用穴位方法治疗耳鸣耳聋了吧。当患者发现自身有耳鸣耳聋出现时,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,耳鸣耳聋的出现使我们感觉到异常的不舒服,甚至到了严重的时刻,更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还有精神和睡眠的情况等,所以进行早期的治疗和预防也比较的重要。

 

关于文章介绍的艾灸治疗耳鸣方法,希望你们可以好好的学习一下,在有时间的可以教你们的父母治疗。我们都知道老年人很容易会出现耳鸣耳聋的情况,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出现了退化导致的,所以我们采用穴位治疗的方法是相当不错的。

 

 

如果想了解更透彻,请阅读下文:

 

耳鸣、耳聋都是听觉异常、听力下降的病症。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鸣响,妨碍听觉;耳聋则是听力不同程度的减退,甚至完全丧失。

 

临床上,耳鸣、耳聋二症,关系很密切,既可单独出现、先后发生,亦可同时发生。二者的症状表现虽有不同,但病因却基本一致,两者不可绝对划分,故一起讲解。

 

有关耳鸣、耳聋的记载:

1、《灵枢·口问·决气·海论》篇说:“故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”,“精脱者耳聋”,“髓海不足,则脑转耳鸣”。

 

2、《诸病源侯论·耳病诸候》则认为耳鸣耳聋虽有内伤,外感之别,但无不与肾虚有关。

如说:“肾气通于耳,足少阴肾之经,宗脉之所聚,劳动经血,而血气不足,宗脉则虚,风邪乘虚随脉入耳,与气相击,故为耳鸣。”

又说:“肾为足少阴之经,而藏精气通于耳。耳,宗脉之所聚也。若精气调和,则肾脏强盛,耳鸣五音;若劳伤血气,兼受风邪,损于肾脏而精脱,精脱者则耳聋。”

同时还指出,五脏、六腑、十二经脉病变皆可发生耳鸣耳聋,因脏腑经络均有络于耳者。

 

3、《济生方·耳论治》指出,疲劳过度、精气内虚,风寒暑湿之邪乘虚而入,以及七情郁结均可产生耳鸣耳聋。

 

本症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耵聍栓塞、外耳道异物、分泌性中耳炎、各型化脓性中耳炎、梅尼埃病、各种感音神经性聋及中耳或内耳新生物等病症。

 

 

【耳鸣耳聋的根本原因】

1、耳鸣耳聋多由情志抑郁,肝气郁结,久则化火生风,或暴怒伤肝,肝阳亢盛,而化风、化火循经上扰,清窍被蒙所致。

 

2、亦有形体素胖或多痰多湿之体,或平素嗜食肥甘,痰湿内蕴,蕴而化热,上阻清窍而为。

 

3、也可由素体衰弱,或病后精血衰少,或房劳不节耗伤肾精而成,耳为肾之外窍,为十二经宗脉所灌注,内通于脑;肾藏精而主骨髓,脑为髓海,肾精充沛,脑髓得养,则听力正常;

 

如肾精不足,则髓海空虚,而听力失聪,发为耳鸣耳聋。若劳累过度,或病后脾胃虚弱,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经脉空虚,不能上奉于耳;或脾阳不振,清气不升,可导致耳鸣、耳聋。

 

此外,如外邪侵袭少阳,循经上犯;突闻巨声和暴震等亦可引起耳聋。

 

现代医学将耳鸣大致分为颤动性耳鸣和非颤动性耳鸣两类。

颤动性耳鸣,是有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。

非颤动性耳鸣,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,并非颤动声源所致,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,中耳急慢性炎症,内耳迷路损伤,药物中毒,听神经瘤,听神经炎,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如贫血、高血压、神经衰弱等,均可发生耳鸣。

 

耳聋则分为传导性耳聋与感应性耳聋两类。凡由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,多属传导性耳聋,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,均属感应性耳聋,其原因为内耳疾病、畸形,以及迷路炎症、药物中毒、损伤、肿瘤、动脉硬化等,均能导致耳聋。

 

 

【耳鸣耳聋的艾灸疗法】

1.外感风热型

(1)症状表现:双耳鸣响如蝉噪,耳中发胀,鸣声不绝,伴有寒热,头痛,有时闭塞如聋;胸脘痞闷,痰多,二便不爽,舌苔腻,脉滑数。

(2)灸疗原则:清热祛风,利窍复聪。主要取手足少阳、手阳明经穴。

(3)灸疗处方:合谷、外关、听宫、足临泣。

(4)随症加穴:

①鸣声不绝者,加听会;

②寒热头痛者,加风池、大椎、金门;

③痰多者,加丰隆。

 (5)方义说明:本方有清热祛风、利窍复聪的作用。由于外感风热之邪,壅遏清窍所致,故取外关、合谷,以宣散少阳,阳明之风热。

《杂病穴法歌》说;“一切风寒暑湿邪,头痛发热外关起。”

《玉龙歌》说:“头面纵有诸般证,一针合谷效如神。”取听宫、足临泣以疏导手太阳,足少阳之经气,而起祛风、利窍、复聪之效。

 

2.风火上扰型

(1)症状表现:卒然耳鸣、头晕,头痛眩晕,面赤,口苦咽干,心烦易怒,怒则耳鸣更甚,或夜眠不安,大便秘结,舌质红、苔黄,脉弦数。

(2)灸疗原则:清肝泄热,熄风通窍。主要取手足少阳、足厥阴经穴。

(3)灸疗处方:中渚、翳风、听会、侠溪、太冲。

(4)随症加穴:

①耳鸣不绝者,加听宫、阳池;

②烦躁易怒者,加大陵、肝俞;

③肝胆火旺者,加丘墟、行间。

(5)灸疗方法:

艾条温和灸:每穴5~10分钟,每日1~2次,7~8日为1疗程或病愈为止。

 (5)方义说明:本方有清肝泄热、熄风通窍的作用。由于足少阳经脉上入于耳,下络于肝而属于胆,肝胆之火循经上壅于耳,则见耳鸣耳聋,故取翳风,听会、中渚以疏通手足少阳经之经气,而宣泄耳中郁热,通窍启闭,使耳复聪;取侠溪、太冲以清熄肝胆之风火。诸穴合用,共奏清肝泄热,熄风通窍之功,则耳鸣耳聋之疾自可向愈。

 

3.肾气亏虚型

(1)症状表现:耳鸣、耳聋经久不愈,兼有头晕目眩,腰背酸痛,遗精滑泄,甚则肢软腰冷,阳痿早泄,舌质红或淡,脉细弱。

(2)灸疗原则:补肾益气,培元复聪。主要取足少阳、任脉、足太阳经穴。

(3)灸疗处方:肾俞、关元、翳风、耳门。

(4)随症加穴:

①肾虚耳鸣者,加涌泉、太溪;

②腰酸,遗精者,加精宫、命门;

③伴有带下者,加带脉,三阴交、足三里。

④血虚头昏耳鸣者,加听会、膈俞、三阴交。

(5)灸疗方法:

艾条温和灸:针对耳门穴采用温和灸,灸治5~10分钟,10次为1疗程,疗程间休息2天,可常年治疗。

②艾条回旋灸:针对肾俞穴采用回旋灸,灸治8~10分钟,10次为1疗程,疗程间休息2天,可常年治疗。

 

 

【方义说明】

本方有补肾益气,培元复聪的作用。由于肾气虚弱,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致耳鸣耳聋,故取肾俞,关元以补肾益气,培补元气而固其本;复取手少阳经之翳风,耳门,以激经气调和气血,而治其标。如此标本兼顾,肾元充盛,则耳鸣耳聋之疾,自可痊愈。

 

 

【补充说明】

1.    灸法治疗神经性耳鸣、耳聋,有一定的疗效,但对鼓膜损伤、内陷、增厚等,且听力完全丧失者疗效不佳,应作病因治疗。

 

2.    由于耳部有一些特殊位置使艾灸不宜操作,所以采用其他的灸疗方法,如《针灸资生经》中记载的苇筒灸,还有用泥饼覆耳、截箭竿置耳内以及“取纯羊新乌湿粪”的方法等。

 

 

3.医者应注意耳鸣的鉴别诊断:耳鸣大致分为“颤动性耳鸣”和“非颤动性耳鸣”两类。颤动性耳鸣,是真正的颤动声源存在的耳鸣。非颤动性耳鸣,是由耳蜗神经受到病理刺激所引起,并非颤动声源所致,其原因如外耳道耵聍或异物阻塞,中耳急慢性炎症,内耳迷路损伤、药物中毒和听神经瘤,听神经炎以及全身其他系统病如贫血,高血压,神经衰弱等,均可发生耳鸣。

 

4.医者应明察耳聋的鉴别:耳聋分为“传导性耳聋”与“感应性耳聋”两类。凡由于各种耳病所引起的,多属传导性耳聋,凡由听觉感应器病变所致者,均属感应性耳聋,其原因为内耳疾病、畸形,以及迷路炎症,药物中毒,损伤,肿瘤,动脉硬化等等,均能导致耳聋。

 

5.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耳鸣、耳聋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。应避免劳倦,节制房事,调适情绪,保持耳道清洁。


微信客服